2月11日,四川第十屆茶葉開採活動周在瀘州市納溪區啟動﹔2月12日,第十六屆中國·宜賓早茶節開園採摘活動在宜賓市筠連縣舉行……春芽萌動,新茶上市,2月以來,四川省宜賓、瀘州、自貢、樂山等地春茶陸續開採。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茶產業面積、規模、效益位居全國一流水平,川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80億元,茶農人均茶產業收入超過5000元,真正將“小特產”做出了“大成效”。
無論地域之寬廣,還是歷史之縱深,川茶都稱得上獨領風騷,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四川茶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古往今來,巴蜀茶業借勢而為,讓這片神奇的樹葉蓬勃生長,塑造了今日的川茶地理版圖。
四川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人類種茶的發源地之一。著名農學家吳覺農指出,“關於樹高葉大的野生茶樹,在我國僅就四川一地而論,早在古籍上有過記載。”例如,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9世紀末,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在西南地區考察時也曾記錄:“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間,曾見茶叢普通高達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極似野生種。”
茶葉生產在四川具有悠久的傳統和輝煌的業績。《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紹,早在公元前11世紀,四川東部的巴國境內已開始人工植茶﹔西漢,雅安的蒙山一帶也已種植茶樹﹔唐代,四川已有19個郡、州產茶﹔北宋,生產種植規模繼續擴大,“蜀茶歲約三千斤”……近年,茶產業正式成為我省“千億產業”之一。
在全國茶產業版圖中,川茶的歷史底蘊和當下地位從何而來?追根溯源,這與四川的自然條件有關。“四川自然條件優越,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和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氣候,十分適宜茶樹栽培。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四川茶農和茶葉科技工作者積累了豐富的茶樹種植和管理經驗。”《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紹。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羅凡,對“自然條件優越”作了進一步闡釋。
“四川位於北緯26度到34度,東經97度到108度之間,茶區氣候溫和,少極端高低溫天氣,雨量充沛,光照少,雲霧多,多酸性土,這些都適合茶樹生長。”他著重提到,四川茶區普遍位於四川盆地盆周山區,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葉中有效物質積累﹔此外,茶區漫射光豐富,有利於氨基酸生成,尤其適宜綠茶生長。
以光照條件為例,四川茶區受地形等因素影響,雲霧多、日照少。四川茶區由於雲層較厚,多陰雨,太陽總輻射中的散射輻射比率大,符合茶樹蔭生習性,有利於茶樹氮代謝,鮮葉中含氮化合物多,宜於發展高檔綠茶和名茶。2022年,全省累計加工名優綠茶24萬噸,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四川茶產業格局中,綠茶產量佔比超過七成。
而就溫度條件而言,四川茶區主要分布在盆地及周圍山地、川西南山地,具有早春溫度比國內相似緯度的其他茶區高的熱量優勢。“溫度是茶芽萌動和新梢生育的主導因素,四川早春熱量優勢明顯,春梢萌育早、生長快、成熟早,名茶開採早、上市早。”《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紹,宜賓和瀘州茶區,由此適宜發展早茶。
羅凡還注意到一點:四川位於中國幾大地理階梯之間的過渡帶,120多個產茶縣除了自然降水外,還普遍受到冰雪融水滋潤。“冰雪融水的酸鹼度、礦物質等特性,與川茶出眾的品質之間有沒有關系,可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2018年3月,川茶省級大區域品牌“天府龍芽”攜四川主產茶區“三山一早”公共品牌亮相紐約時報廣場,后又在5月共赴第七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所謂“三山一早”,意即蒙頂山茶、峨眉山茶、米倉山茶和宜賓早茶。
川茶代表性的公共品牌,為何選中“三山一早”?四川省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陳書謙從地理的角度給出了一種解釋:從地圖上看,“三山一早”圍繞四川盆地盆周山區分布,恰好形成了一個“C”字形,呼應了四川茶區的基本格局。
吳覺農在《四川茶葉史話》一文中介紹,四川的野生大茶樹,從記載上來看,是從唐代就有發現的,分布於滎經、古藺、敘永、珙縣等地。公元前11世紀,四川東部的巴國境內是中國最早的飲茶種茶地區,周滅殷后,古巴國出產的茶葉就曾作為向周王朝繳納的貢物之一,當時生產和消費量很少,主要採摘的就是野生茶。
從採摘利用野生茶,到形成“C”字形茶區格局,過程十分漫長。周初時,巴地已有人工栽培茶樹,秦漢后茶樹在巴蜀地區廣泛栽種。川西地區沿邛崍山脈和岷江流域的嚴道、臨邛、南安、武陽等地,是漢代的主要產茶地區,茶葉產量、質量都達到了一定水平。《華陽國志·蜀志》中也有四川多地出“好茶”“名茶”的記載。
入唐以后,飲茶活動已遍及全國,《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紹,四川境內盆地各州郡農戶廣泛種植茶樹,一些地區的茶葉生產已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作物和謀生手段。如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所言,“瀘州所管一縣百姓……作業多仰於茗茶,務本不同於秀麥”,表明茶葉成為主要農業作物。
吳覺農介紹,唐代茶葉需求日漸增長,生產地區日益擴大,陸羽《茶經》“八之出”中所提到的劍南道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眉州、漢州8個州,都屬於當時的產茶地區。其中,已可窺見“C”字形茶區格局的雛形。
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變遷和茶業興衰,四川茶區這一格局維持至今。而在其內部,據《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紹,根據行政區劃、自然條件等不同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式。例如,從區域資源比較優勢、產業化基礎、茶類分布等出發,四川茶區就可分為川西名優綠茶區、川南優質早茶和出口紅茶區、川東北優質富硒茶區。
不過,羅凡更傾向於以“山頭”劃分茶區,如蒙頂山、峨眉山、烏蒙山、米倉山、邛崍山等。“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四川茶葉品質的多樣性。”他舉例道,烏蒙山區緯度、海拔較低,茶葉休眠期短,萌發更早﹔而米倉山區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較低,因而生長周期長,利於內含物聚集,出產的茶葉香氣高且獨特。
四川產茶,更產好茶。2022年,故宮博物院將現存貢茶實物進行整理,發現來自11個省的50種貢茶中,就有11種源於四川。《四川省志·川茶志》認為,名茶區域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最初統治階層在經濟、政治的地位及其文化素質有極大的關系,古蜀名茶區域形成經歷了先川東、后川西、再川北的過程。
說到四川名茶的地理分布,蒙頂山自然是繞不過的地標。陳書謙說,從栽培的角度,蒙頂名茶的形成離不開優越的自然環境:海拔948米-1551米,地勢北高南低,形成自然防御寒流的屏障,坡度多在15度-30度,間有小芒果体育平台塊台地,土壤深厚。加之氣溫、降雨量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由此膾炙人口。
“四川人之重蒙頂,絕非出於狹隘的鄉土觀念,而是因為該茶品在中國茶葉史上所處的至尊地位。”王雲、楊文華、李春華編著的《四川茶事考》一書介紹,唐時蒙山隸屬於嚴道縣,因蒙茶之珍,很自然地被納入朝廷的貢品范疇,自唐以下直至清代的1000余年間,歷代皆有貢茶記錄,這在中國茶葉史上也是罕見的。據日本《茶業發達史》記載,唐代,日本慈覺大師圓仁從長安回日本時,就曾獲贈“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可見當時已將蒙頂茶作為宮廷禮品了。
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僅造就了川茶品質的多樣性,也為其文化的豐富性奠定了基礎。
大邑是成都附近的主要產茶區之一,縣城西北的霧中山“無蚊蚋虎豹蛇蠍,宜植佳茗”,所產茶被稱作“霧山茶”﹔鶴鳴山作為著名道教聖地,種茶制茶歷來也是山中各道教宮觀賴以為生的產業。當地茶葉生產富有濃郁的鄉土風情,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關於邑中茶事的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例如清末學者汪屏山就曾創作八首《採茶詞》:霧中山頭春雪明,霧中山外聽春聲﹔年年二月開茶市,管領春風無限情……
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還是名茶“竹葉青”的產地。峨眉山峰巒重疊,山脈連綿,終年雲霧繚繞,十分適宜茶樹生長。特別是海拔800米-1200米峨眉山山腰,產茶尤多且品質特佳。
對於峨眉山茶的優異品質,古人很早便有了認識。例如,唐代李善《文選注》記載:“峨眉多草藥,茶尤好,異於天下。”而在宋代,蘇東坡曾作詩稱贊“分無玉碗捧峨眉”,陸游也有詩贊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悠久的貢茶歷史,以及文人墨客的吟詠贊頌,使得峨眉山茶逐漸名聲大噪,享譽世人。
速看!四川成都、內江、南充、廣安發布人…
全國石油石化系統加油站操作員職業技能競…
李言榮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范繼躍任…
資陽市雁江區人民醫院:打造特色專科 守…
成都錦江對口支援干部:有志而來 定當有…
成都向上︱成都市人大代表龔曉鷗:推動人…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民網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mw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